有些週六夜,只想要安安靜靜地待在家裡,和家人享受溫馨時光;如果桌上剛好有一瓶紅酒,電視正好上演一部好電影,就能是個無價的好週末。
我不太寫影評,因為寫得不好,我總是一不小心就扯到八丈遠的社會議題,模糊了焦點。但今天的這部HBO的電影帶給我的震撼太巨大,必須把心得記錄起來才行。如果讀來瑣碎毫無章法,也希望大家不要介意。
《傳奇42號》是一部真人實事改編電影,描述美國職棒大聯盟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國人球員Jackie Robinson奮鬥的故事。西元1947年,在那個仍存在嚴重種族歧視問題的年代,種族隔離制度從學校、餐廳、甚至到棒球場上,在社會各個場域裡嚴格執行,黑人無不處處受到極不公平的對待與迫害。
Jackie Robinson以他過人的球技與堅定的意志,成為第一位站上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黑人球員,在各方嚴厲且極端殘酷的打壓下,Jackie Robinson以堅強實力打破種族藩籬,勇奪該年度新人王,並於1949年獲得國家聯盟最有價值球員獎。美國職棒大聯盟更將42號球衣永遠封存,在Jackie Robinson退休後沒有任何人得以使用,以紀念他對美國職棒與美國人權運動的重大貢獻。(但當時還穿著42號的數名球員,可以一直穿到職業生涯結束,新進球員則不得使用42號。)
↑ Jackie Robinson曾說:「除非對他人有所影響,否則人生一點都不重要,。」
↑ 2004年開始,每年的4月15日定為美國職棒大聯盟的Jackie Robinson Day(傑基羅賓森日),大聯盟每一位球員和教練,全部換上了42號球衣,以紀念當年他在球壇與民權運動的卓越貢獻,更提醒這個自由平等的年代得來從不容易。
這部電影的描述手法非常寫實,沒有華麗的配樂,取而代之的是球場上、社會上對黑人球員的噓聲、謾罵和羞辱。這個優秀的球員,只因為他的膚色,忍受著這樣不堪的職業生涯;更難想像,這樣一個溫暖、善良、充滿夢想與正義感的人,會因為他的膚色,在人生的道路上,受盡多少不公平的待遇?整部電影我嚎啕大哭整整八次!現在情緒終於稍稍平復,我想跟大家聊聊一件事。
這件事就是「歧視」。(很嚴肅。)
你可能覺得:只要有社會,就很容易出現階級,有了各式各樣的階級,便不免存在歧視,所以你覺得沒甚麼好說的。但其實「歧視」不只是個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,更是我們的「認知」問題;而且,它與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,簡單來說,上一分鐘你可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歧視了某一個人,然後下一分鐘,你又在別人的眼神裡察覺到他人對你的歧視。
忘了是高中還是大學的課程,當時的教授給我們看了一部影片,從此改寫我對「歧視」議題的認知。1968年4月4日,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遭暗殺,隔天,有一位愛荷華州的小學老師Jane Elliot,決定對他的三年級學生班級進行一個實驗,這個實驗叫做:A Class Divided(分裂的班級)。
Jane Elliot將她班上的學生分成了兩組,一組是咖啡色眼睛組、一組是藍色眼睛組(之後簡稱藍色組、咖啡色組)。第一天,她在課堂上開門見山地說:「你們聽好囉,藍色眼睛比較優越喔!藍色眼睛比咖啡色眼睛的人聰明很多。」接著,說明了遊戲規則,比如說藍色組可以在遊戲場上多玩五分鐘,但咖啡色組必須待在教室裡;咖啡色組不能跟藍色組一起玩,因為藍色眼睛比較優秀等等,並規定咖啡色組的學生必須綁上一條咖啡色領巾,這樣就能一眼看出兩組差異。上課的時候,老師刻意不斷地責罵咖啡色組的同學,同時不斷誇獎藍色組的同學。一整天過去,在課業表現上,藍色組明顯勝過咖啡色組;藍色組的學生更明顯自覺比較優越、充滿自信,連平時溫和善良的孩子,也開始欺凌咖啡色眼睛同學;咖啡色眼睛組則相對表現得鬱悶、沮喪,喪失學習意願。
第二天,老師開口就說:「大家聽好了,我昨天是騙你們的!其實咖啡色眼睛的同學比較優秀,藍色眼睛同學沒那麼聰明。」接著,孩子們的反應非常直接,咖啡色組的同學突然一掃昨天的陰霾,表現得雀躍、自信,藍色組則如同掉入地獄,實驗結果則和前一天完全相同,歧視、成績差異都如預期出現,只是顏色對換了。
第三天,老師把學生都叫到教室的前方,大家席地而坐。開始討論同學們帶著領巾的感覺、被歧視的感覺,並針對兩天的實驗提出問與答,最後問了同學:「你認為只因為他跟你不同,你就可以歧視他嗎?」同學們反應激烈地回答:「不可以,這樣太不公平了!」老師接著說:「那如果不能因為眼睛的顏色不同而歧視別人,可以因為膚色不同歧視別人嗎?」
我想,你我都知道答案。
這群孩子在長大成人後,被邀請回學校探討這個當年顛覆性的實驗。他們認為這個實驗完全改變了他們的人生,對於「歧視」的深刻體會與理解,讓這群孩子對於人群中的差異性,表達了比其他人大的包容與尊重,他們有著對人性更細膩敏感的觀察,有了比同儕更多樣化的朋友(不同族群、不同國籍等),他們更全數認為這個實驗應該在所有小學教育裡實行,甚至對於老師,都該有這樣的認知訓練。
只有你真的感受過被歧視的那種無助、氣憤、痛苦,才能設身處地為別人多想一分鐘。
↑ 影片在此。我沒有找到有中文字幕的,如果有朋友找到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~!
↑ Jane Elliot今年已高齡八十歲,是一位聞名美國的反歧視、捍衛人權的偉大教育家。
也許人都貪求多一點點優越感,所以環顧四周,看到好像有比較弱的,就瞬間自信心倍增;為了再增加一些信心,我們說他們好怪、好醜、好糟,然後幫他們取一些名字、外號,好在生活裡取笑和嘲弄。 覺得熟悉嗎?
這就是歧視。
我問你,你覺得「歧視」究竟有多可怕?
「歧視」能讓一個人活得毫無價值,50年代以前的美國政府就是這樣對待非裔族群,奴役他們、凌虐他們,連他們的基本人權都要剝奪;「歧視」能殺一個人,我們都聽過校園霸凌,孩子尋死的故事;「歧視」能殺一群人,別說你不知道希特勒對待猶太人的手段;「歧視」也能像凌遲,把女人裹了小腳,再銬上三從四德的腳鐐;或以某一個邪惡的政治社會結構,讓生活在底層的人民,過著沒有夢想,苦痛永無止盡的人生。
「歧視」是某個時空背景下,某一群人擅自「定義」另一群和他們不一樣的人。最可怕的是,「歧視」通常是某個時代的人普遍認同的「通則」,幾十年後,卻變成最冷酷、最泯滅人性,甚至是完全不能理解的現象。
我決定從今天起,每天回想一天當中,不自覺的「歧視」發生的次數。
目標是零。
不能因為他們和我們不一樣,就以不同的眼光檢視他們,否則我們一個一個,都可能在無意之間,成了嗜血的希特勒。
不管他們是誰?
他們愛的是誰?
他們從哪裡來?
他們說甚麼語言?
他們做甚麼工作?
他們貧窮或富有?
這都是他們主動或被動選擇的獨一無二、無可取代的人生,其實每個人都非常努力、非常用力地活著,都該被尊重,都該擁有祝福。
如果你也願意和我一起,也許我們能讓這個地方多一點理解、多一點愛,多一點點我們其實都很在意也很需要的溫暖。
在這個時代,
有多少人有足夠勇氣、足夠智慧,
把手搭在這些和我們不一樣的人身上,
告訴這個充滿偏見的社會:「其實錯的是你。」
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
買一本書,就能活得像個巴黎人,
那樣有滋有味。
各大書店均售!
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 ♥
【擁抱人心】生命裡最美好的事就在你我身邊,讓我們一起擁抱人心,一起用力感受這個世界,一起用力地分享溫暖、分享愛。讓我們熱愛的這塊土地,再美好那麼一點點♥
Please Press • Like • 請踴躍與朋友分享 • 一同擁抱人心
很發人省思的心得!
LikeLike
謝謝您:)
Like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