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黎是世上少有的一種存在,它是一個城市,卻又不像一個城市,倒像極了一個人,展現著鮮明的個性。巴黎啊,她是讓人又愛又恨,卻永生難忘的那種女人。
第一次和巴黎相識,我還是個大學生,和一起學法文的好友兩個女生懵懵懂懂、一身是膽地拖著行李,就這麼踏進了花都,住進了十二區的學生宿舍。我們生疏地說著法語,在這個人人皆稱奇幻的城市裡探索遨遊,第一印象其實不怎麼美好,巴黎像個自視甚高的女人,尖酸刻薄地挑剔著格格不入的旅人,文化衝擊排山倒海而來,打得我們落花流水,想家的思念成河。
但這個女人的魅力無窮,悄悄在我心底種下了綿長的緣分與牽掛。多年後,我還是踏上了這塊土地求學,與她一同呼吸、成長,隨著和這個城市的親暱加深,才發現早已和她密不可分。巴黎幾乎成了我的一種成分,在筋肉血脈裡流動,雨果曾說:「在巴黎求學,便算生在巴黎。」法國劇作家吉特里則說:「所謂巴黎人,不是非得生在巴黎,而是在巴黎重獲新生。」
巴黎偷偷地把我的思想捏成了一種特殊的形狀,也把生活的速度調成了最緩板,悠悠忽忽之間,藏著戰戰兢兢的某些堅持。我原本友善至極、近乎鄉愿的台灣個性,被磨得有點任性、有些尖銳、有點煩人,但我的人生卻在這些改變之間,得到許多意外的養分。比如體會了所謂「慢」的文化,於是更懂得品嘗日常微小的藝術與美學;認識了飲食的博大精深,所以一口一口都是珍惜與回味;擁抱坦然與直言,才終於了解忠於自我的開闊與自由。
文化向來沒有高下對錯,我以身為台灣人為榮。但巴黎的能量,確確實實撼動了每一個待過這裡的靈魂。《這些地方,只有巴黎人知道》出版之後,得到許多讀者熱情的支持,他們來信的文字特別溫柔,「是和我一樣的人吧?對文化和人情特別在意的人。」心裡總迴盪著這樣的聲音。於是,如何以我的第二本書回應他們的纖細敏感呢?成了這一年多來最大的難題。
《在哪裡,都能當個巴黎人》是我對巴黎最誠實的告白。她的好、她的壞,全記錄了下來,字裡行間盡是我對她的想念與感謝。希望看過這本書的人,像跟著我一起住過了這個城市,體會巴黎教我的文化、美學、飲食與思辨的力量,最重要的是,作為一個「不完美的人」,其實是件多麼幸運的事。
感謝我最瘋狂的粉絲-我的父母、弟弟、所有家人,還有一路支持我的姊妹、好友們。感謝在巴黎待我如家人的美清阿姨、倩明阿姨,謝謝所有曾與我待過巴黎、分享過巴黎的每一個你們,陪我一起打造這個如夢的城市,多年後仍有款款深情,能好好寫它。誠摯感謝時報出版的總編輯采洪姐、信宏、蘊雯、睦涵對我的提攜與照顧。
最後,謝謝我的讀者們,你們是全世界最好的人!
願幸福與美好在你我之間,延綿成一片又一片看不盡的芳草繁花。
然後,容我再分享一次購書各大通路 ↓
願這一本書,陪著你們,開始一種新的生活。
如果有那麼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,請讓我知道,因為我會超級感動的 ♥
Please Press • Like • 或分享給朋友 一起享受人生 • 給南西大爺一點鼓勵!